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谈到“政治生态”。为什么要提“政治生态”?应该说,这绝不是用个新概念、新名词的问题。
讲生态,其实强调的是事物间的内在联系、共生与牵制,就是要树立生态哲学思维。从当下我国改革发展事业来看,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,注重顶层设计,增强改革的系统性、整体性和协同性,正是生态思维的体现。
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来讲,生态思维也正是现实层面的客观要求。在我国,党员干部是培育良好政治生态的主体。政治生态是党风、政风、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,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。同时,社会风气的渐变也深受党员干部自身言行的影响。
从学理上讲,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、认同的有效性生成,离不开良好社会生态(政治生态作为其核心范畴之一)的支撑和浸润。只有良好的政治生态,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才有根基,才有 “立信”于民的基础。
如何来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,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有效认同,以下两个方面最为关键。
一是以强化主体建设带动整个政治生态的优化。这里的主体就是党员干部。干群党群关系,构成了我国政治生态的“基本面”。密切干群关系,强化党风政风建设至关重要。现实生活中,广大人民群众就是通过认识党员,尤其是通过党员干部来认识党和马克思主义的。没有良好的党群关系,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,马克思主义就有可能陷入“塔西佗陷阱”。
二是以强化“外围”的社会生态建设带动“内核”的政治生态建设,通过营造社会公平正义,创新社会管理,改善民生,来持续带动政治生态的向好与优化。政治生态优化的关键还在于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。实际上,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及其认同的效果如何,除了与教育宣传活动直接相关,还与党和政府的施政行为、改革决策紧密相关。在当代中国,实现良好政治生态,核心之举是改善民生,缩小贫富差距;创新社会管理,保障平等权利。